秋季燥邪当令,胃为娇脏,易受秋燥之邪,通常秋天是胃病的高发季节,对胃部的保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胃肠疾病“三分治七分养”,但究竟该如何养、拿什么养?人们通常陷入错误。
错误一:牛奶疗法
牛奶的润滑特性,曾经被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直到后来证明牛奶是一种强力的促分泌剂才停止使用。现已证明,牛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比牛奶本身可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因此,牛奶本身不是一种抗酸剂。但同时有动物实验发觉,牛奶中或许含有一些抗溃疡因子,能发挥比牛奶本身可刺激胃酸分泌作用更大的保护性机制。溃疡病患者应当认识,牛奶疗法并不是消化性溃疡的特异性治疗办法,不要因迷信牛奶而耽误治疗时机。
错误二:溃疡病人少食多餐
许多溃疡病人选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来缓解疼痛,表现虽能暂时减轻,但实际加重了病情。由于食物进人胃内虽能中和一部分胃酸,但同时促使胃肠蠕动加快,并且会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本身对胃黏膜便是一种刺激。少食多餐会使胃不断受到胃酸侵蚀,不利于溃疡的治好。所以,平时饮食还是应当定量、定时,预防饥饿和过饱。
错误三:主食长时间选用稀饭
患胃病后,人们通常停食干饭选稀饭。稀饭粥、确实有暖胃养气之功效,但是饮食过度或不当同样无益。稀饭在口腔内停留时间短,未经咀嚼,不能与唾液等充分搅拌,得不到淀粉酶的初步消化就吞下,无疑是在食物消化的榜首道工序上“偷工减料”。同时稀饭水分许多,进入胃内稀释了胃液,这都将影响食物消化;加之喝稀饭使胃的容量相对增大,并且所供热量较少,不仅在必须程度上加重了胃的负担,并且营养相对不足;稀饭常常温度较高,这种高温饮食对胃黏膜有必须刺激。其实,将米饭煮稍软,细嚼慢咽,对胃病治好同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可不必避而远之。
错误四:胃炎病人远离酸性食物
有些慢性胃炎患者不食用大量蛋白质、浓肉汤等促进胃酸分泌的食物,这要视状况而定。由于有一类慢性萎缩性胃炎却是因胃酸减少而造成,恰恰应采用这类酸性食物来刺激胃酸分泌促进食欲。因此,胃炎发作后应先认识自己属于何种类型的胃炎,再对症采用适当的饮食模式。
错误五:溃疡愈合后不食纤维素
溃疡病治好后,许多人因害怕复发不再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研究表明,食物中纤维素不足也是造成溃疡病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发觉,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其复发率为45%,饮食过分细软者,复发率为80%。纤维素有许多不可替代的功效,溃疡病稳定后应恢复一般食谱,摄入的各种营养素均衡。
错误六:便秘必选粗纤维
人们都认识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有利于缓解便秘,但若吃调味品或吸烟过多,或过多摄入粗纤维食物和饮用浓茶、咖啡和酒,就会造成肠壁肌肉痉挛而过分收缩,使大便不通,发作便秘,此时应采用无粗纤维的低渣饮食。
纠正以上传统观念错误后,调养期间究竟何所为、何所不为?其原则如下:
一、细嚼慢咽。尽量减轻胃部负担和发挥唾液的作用。唾液中的粘蛋白、氨基酸和淀粉酶等能协助消化,其中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阻止口腔细菌大量繁殖,进入胃后可中和胃酸,降低胃酸的浓度。
二、宜节、宜洁。饮食应有节律,切忌暴饮暴食及食无定时。注意饮食卫生,尽量外界微生物对胃黏膜的侵害。
三、宜温和食谱。要尽量除去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刺激的要素,创造胃黏膜修复的条件;食物要做得细、碎、软、烂;烹调办法多采用蒸、煮、炖、烩与煨等;尽量进食较精细、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四、宜清淡饮食。忌辛辣、油炸、熏烤等,同时忌过酸、过冷等刺激强烈的食物,不饮酒,少饮浓茶、咖啡等。
五、酸碱平衡。浅表性胃炎胃酸分泌过多时,可多用牛乳、豆浆、涂黄油的烤面包或带碱的馒头干中和胃酸;萎缩性胃炎胃酸少时,可多用浓缩肉汤、鸡汤、带酸味的水果或果汁,带香味的调味品,刺激胃液的分泌,协助消化;当慢性胃炎伴有呕吐和腹泻等急性表现时,应大量补给液体,使胃部充分休息。
医师提醒:胃病是一种慢性传播疾病,不也许在短期内治好。治病良方便是靠“养”,从生活习惯的改良中获得,而正确饮食办法的养成则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