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结肠息肉约30年演变为癌前病变,5-10年演变为癌症,后浸润、转移
如果能早发现,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效果非常好,5 年生存率是 90%。等到了晚期,癌细胞会离开结肠、直肠和小肠的薄壁组织,直接进入血流,可在人体内迅速扩散。治疗方式通常涉及手术介入和化疗,但效果并没有想象中大。即便在美国,晚期结直肠癌的 5 年生存率也低于 20%。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刻不容缓!
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做肠镜、肛门镜检查,可以早发现息肉、早切除,避免癌变。肠镜不仅可以检查出早期肠癌,还可分辨肠息肉的性质、大小,医生可以据此直接对高危肠息肉进行同步无痛切除,患者仅需休息1小时左右即可自行离开,大大降低患者癌变的几率。而发现早期肠癌后,其治愈率可达90%左右。所以,建议40以上人群有必要做一次肠镜检查。
1.肠镜检查正常的,可3年至5年复查一次;
2.肠镜检查有息肉的,3至6个月要复查;或择机切除;并在切除后每1-3年复查一次。
3.有多发性肠息肉的,可在肠镜检查同步摘除;
4.发现息肉病(息肉个数在100个以上)的,才会建议切除该段肠管,在尽可能保留正常肠段功能的前提下,考虑扩大预防性切除。
通过筛查、普查,对高危人群做肠镜检查可以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结直肠腺瘤或癌前病变,这是肠癌三级预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大肠癌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病因预防)旨在改变生活方式;
二级预防重在筛查、普查、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的早期治疗;
三级预防(即临床治疗),注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三级预防措施的合理运用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5年生存率。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生存率的提高,35%归因于一级预防,53%归因于筛查,12%归因于治疗的改善。因此我们应积极鼓励高危人群参加筛查普查,使之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中起重要作用。在结直肠癌患者家族成员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3-4倍,结直肠癌家族史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
约有1/3的结直肠癌与遗传有关,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
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肠癌及息肉最有效的方法,以下高危人群需要结肠镜筛查:
①大肠癌高发区年龄超过50岁者;
②有肠道症状的人群。如反复黑便、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潜血阳性而上消化道检查未能发现病变者,还有排便异常如慢性腹泻或长期进行性便秘的人群;
③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或腺瘤病史的成员;
④炎症性肠病(克罗恩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药物治疗后的随访;
⑤大肠癌或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随访复查;
⑥有盆腔放射性治疗和胆囊切除史者。
⑦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者等。
建议满足下列条件的人群在40岁开始每隔至少3-5年接受一次结肠镜检查:
具有一个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患有结直肠癌或者高危险腺瘤(腺瘤直径>=1cm,有高级别异型增生或者具有绒毛成分),并且诊断时不小于60岁。
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建议40岁开始或者较家族中最年轻患者提早10年接受每5年一次的结肠镜检查:
即一个一级亲属在60岁以前诊断为结直肠癌或者高危腺瘤;
或者两个一级亲属患有结直肠癌或者高危腺瘤。
对于较小的腺瘤首选的治疗方案肠镜下摘除。内镜治疗手段众多,比如热活检钳钳除、圈套器电切、EMR、ESD等。
1. 对于5mm以下的结直肠病变,可以采用热活检钳钳除术,但会损坏组织,要慎用;
2. 而隆起型病变IP型、I sp型以及IS型推荐使用圈套器息肉电切切除治疗;
3. 对于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的Ⅱa型、Ⅱc型、一部分Is型病变,推荐使用EMR治疗作为临床一线治疗方法;
4. 对于最大直径超过20mm且必须在内镜下一次性切除的病变、抬举征阴性的腺瘤及部分早期癌、大于10mm的EMR残留或复发再次行EMR治疗困难者、反复活检不能证实为癌的低位直肠病变,推荐使用ESD治疗。
5. 不能取得患者同意、不能配合治疗、有出血倾向、心肺疾病不能耐受、生命体征不平稳、怀疑或证实肿瘤浸润超过黏膜下深层、肿瘤位置不利于内镜下治疗者,建议手术治疗。
6. 对于较小的低位直肠腺瘤可考虑经肛直肠腺瘤切除术,对于距肛8cm以上、较大的、广基的以及怀疑有癌变的结直肠腺瘤可考虑开腹手术,对于需开腹手术才能切除的结直肠腺瘤也可以考虑腹腔镜手术。